“掐華人的脖子,柬埔寨人伸舌頭。”在柬埔寨流傳著的這句話,形象描繪了華人在柬埔寨顯著的經濟地位;同時,這句話也讓更多看好赴柬淘金的人們信心倍增,熱血沸騰……到柬埔寨做中國生意
靠著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從?世紀開始陸續赴柬的華人,已在柬埔寨牢牢扎下了根。經濟上,占柬全國人口%、總數達到50萬的在柬華人,幾乎控制了柬埔寨80%的經濟!
政治上,為數眾多的華裔擔任了政府機構高級職位,僅在執政內閣中,有華裔血統的內閣部長超過半數,其中包括柬現任國會議長。
今天,隨著30年戰亂的結束和積極的開放政策出臺,柬埔寨,這個一度還有著“黃金國”美譽的國度,讓眾多國人看到了“一條鑲著金邊的淘金路”。
中文招牌掛滿金邊街頭
1993年初,在北京某雜志社工作多年的美術編輯趙依春,動了二次出國淘金的念頭。此前趙依春第一次出國淘金的足跡是留在了美國。盡管在那里的15個月都是在顛沛流離中渡過,但無功而返并未泯滅她的出國淘金夢想。“那這一次又該到哪國去呢?”尋覓中,一個剛結束動蕩,同時創業的起點也相當低的國家,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柬埔寨。
1994年2月,裝備著足夠激情的趙依春飛赴柬埔寨。初來乍到,人地生疏,幾經周折后,在朋友的幫助下,趙依春在金邊開了一個畫廊。然而,資金和貨源都缺乏,她的生意一直很差,幾乎連房租都交不起。熬了一年后,畫廊仍無起色,郁悶中也忽略了對身體的關照,終于導致一場大病。
“直到把中文當成一個產業,我才淘成了百萬富豪。”轉機出現在1997年潑水節,趙依春在金邊一幢中國式的茶樓一面慢慢喝茶,一面翻閱隨身的幾本中文雜志。才一會兒,一位年過5旬的婦女過來搭訕:“這些雜志,可以借我看看嗎?”并自我介紹她是正統華文學校畢業的,是不折不扣的中文書蟲。自從戰亂后,華校關閉了,華文書店也跟著一間間地消失了,要讀要買華文書,簡直比登天還難!說話時,她的目光熱切地盯在書上。書剛一遞過去,她便立刻貪婪地讀了起來。足足一盞茶工夫,才戀戀不舍地放下,喃喃自語道:“好久沒看華文書了!”
這婦人的舉止,使趙依春靈機一動:何不開一所華文學校呢?
在柬埔寨一直流行一種說法:“學華文的孩子不怕沒飯吃”,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熱衷送孩子去學華文。華人協會會長則直接給趙依春吃“定心丸”:隨著柬埔寨國家的穩定和開放,以及華商在柬越來越突出的地位,學習華文的人日益增多,而且華文培訓學費高達每小時六、七千柬幣(相當于2美金),比英文貴出近一倍,“你干脆辦個華文學校吧,柬埔寨教育市場的前景可是大得不得了啊!
市場摸清了,看準了就干。于是,“依春華文學校”的牌子就在家門口掛了出來。由于起初是免費培訓,為了讓一分一文都發揮作用,連做廣告,趙依春也只是用毛筆寫在白紙上,趁著天黑沒人看見,偷偷地貼到電線桿上和居民樓里。沒想到還真管用,最簡單的方式取得了最直接的效果,登門求教者越來越多,學校開始逐漸走上正軌。在備受重視的“華協”中文考評中,趙依春的學生一舉囊括前5名。
驕人的成績引起了強烈反響,趙依春學校也一下發展到500多人,越來越紅火。
到1999年底,從趙依春的華文學校出去的學員已達2500人,趙依春也賺到了近20萬美金--淘金的夢想在這里終于成為了現實。僅僅是把語言當做產品經營,就圓了一個普通華人在柬埔寨的淘金夢想。趙依春的華文學校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華文和華商在柬埔寨顯著地位上。近幾年,臺灣、內地的許多商家紛紛到柬埔寨設廠發展,諸如制衣、鞋廠、日用品制造廠、海產加工廠、電單車制造廠等等。這些外資公司開出的薪水,比當地廠家高出三、五倍;同時,聘請員工時,這些廠家都優先錄用懂華文與英文的應征者。這種情況下,華文的經濟價值自然行情看漲。
事實上,在赴柬的華人眼中,整個柬埔寨就是一個放大了的“唐人街”。
走在金邊充滿異域風趣的大街上,可以輕易找到許多熟悉的中文字商店招牌;市場上,叫賣的商販可能冷不丁操著中國潮州方音甚至普通話朝你喊價;進入賓館、酒店和餐廳,被放到顯眼位置的往往正是中文菜單……柬埔寨已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華裔”國家。
華人的脖子與柬埔寨人的舌頭
對于云南人楊春來說,到柬埔寨后,能在自己毫不熟悉的建材行業中,走到淘金生涯顛峰,是讓他最意想不到的。
起初的意想不到,是“自己熟悉的行當居然很陌生”。
1994年,楊春赴柬后不久,創建萊隆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主營服裝加工進出口貿易。在國內已做得相當熟練的他,本想在柬“繼往開來”,然而許多“陌生”的東西接踵而至,他的日子并不好過。后來才發現,柬埔寨有著與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類似的情況,即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征顯著,其中成衣加工輸出占絕對主體,占到柬埔寨出口額的90%。面對一個大局已定的市場,像他這樣的新加入者自然舉步維艱。
在公司一直難以打開局面、進退維谷的時候,上班路上總被堵車,更搞得楊春愈發郁悶。由于過去戰火的破壞,到萊隆公司的幾條街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重建則直接影響到交通,也使得楊春經常被卡在路中間徘徊難前。“那一天照例又堵在車流中,在拍著方向盤抱怨之后,我的視線不經意被工地上一個撿拾廢鐵的小孩吸引。這時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剛走出動蕩的柬埔寨在重建中需要建材,柬埔寨國家工業落后,建材缺口很大,進口是最有效的方式――這中間的市場可大嘞!”。想到這里,興奮的楊春摔上車門,步行跑回了公司。
“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堵車,到現在,我可能整天還在服裝中糾纏不清。”在回憶起那段堵車經歷時,楊春的公司做鋼材、水泥等建材,已經成為柬國舉足輕重的建材供應商。
瞄準建材市場后,楊春把主要經營內容迅速圈定在柬國稀缺的鋼材和水泥上。憑借國內豐富低廉的建材資源,和自身的經營能力,萊隆公司迅速占領了柬建材市場半壁江山。“短短幾年,自己也能左右柬建材市場”,楊春的這個意想不到,也成就了他個人淘金生涯的高峰。為了贏得客戶,楊春帶著手下幾乎跑遍了每一個工地;為了快捷運輸和減少成本,萊隆公司還買了船,專門組建了自己的海上航運公司和卡車運輸隊;為了擴大經營規模,楊春用讓利拉攏國內建材,建立產供銷“一條龍”……
選對了方向的萊隆公司,生意做得順風順水。龐大的市場需求迅速使公司有了意想不到的起色,經常出現裝運建材的貨船還沒有沒有到港,碼頭上已排了一長串買主的卡車。幾年之后,經楊春之手出口到建材,占據了柬埔寨建材市場的半壁河山。其中,萊隆公司經營的鋼材主要從中國進口已占柬埔寨整個鋼材銷售市場的占以上。以致有人形容,楊春咳嗽一聲,柬埔寨的高樓有一半會搖晃,這似乎并不為過。
像楊春這樣的華商,在柬埔寨的為數不少。如生產膠合板的華商劉明勤,做鋁板生產及貿易的徐光秀等。無論是規模還是實力,他們都在柬埔寨同行中處于“領跑”的位置,有的甚至直接影響著整個行業。
“掐華人的脖子,柬埔寨人伸舌頭。”在柬埔寨流傳的這句話,形象表明華人在柬的經濟和商業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國家增加了商業稅收,表面看是“掐”了華商的脖子,但這些稅款一計入成本,就提高了商品的零售價格,結果還是作為消費者的柬埔寨人伸出了舌頭。連柬埔寨國會議員也公開承認,華商在柬埔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柬國家稅收的很大部分來自華商的公司、工廠和銀行。
從柬華理事總會提供的資料看,在柬華人有50萬左右,約占柬埔寨全國人口的%。其中的80%從商,大部份為商貿和制造業,也有小生意,但就是這僅占柬全國5%的人口,就幾乎控制了柬埔寨藝%的經濟。正如《聯合早報》所言,華商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經營”柬埔寨的作用。鑲著“金邊”的淘金之路2
近十年來,隨著柬埔寨政局和社會的穩定,到柬埔寨淘金,已經逐漸成為夢想異國淘金的國人眼中,一條愈行愈寬、“鑲著金邊”的淘金之路。
在柬規模最大的中資私營企業,佳運國際集團的總裁謝湘蓉,對此深有感觸。
1992年,湖南岳陽人謝湘蓉赴柬創業。從起初開廠采沙做起,在經歷“自己建9公里公路辦廠”等艱難后,如今她已在柬擁有家獨立法人企業,并成為全柬知名的企業家。其中,拖延了近十年,號稱東南亞最大商場的金邊烏亞西商業中心,就是經謝湘蓉之手最終完成,并贏得了柬首相洪森“這個項目只有中國人來了才辦好,幫金邊市解決了一個大問題”的肯定。
“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有發展空間,越需要發展的地方越有創業機遇”,在謝湘蓉眼里,逐漸走上發展快車道的柬埔寨,從自然資源到投資環境,都為淘金者提供了寬廣的舞臺。
在處理“烏亞西招商事件”中,金邊政府面對上萬人鬧事,表現出強有力的施政能力,以及信守合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態度,讓更多像謝湘蓉一樣的淘金者,看到了一個逐步走向法治的柬埔寨,也看到了一個正積極創造良好投資環境、開放的柬埔寨。
傳統的農業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0 %;豐富的橡膠、棉花、煙草、麻類等經濟作物;工業基礎薄弱,總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產值不到30%;進口產品幾乎包括了五金、建材、飲料、電力設備等所有的工業品……柬埔寨的國情,則直觀展示了一個經濟意義上的,蘊藏豐富淘金機遇的柬埔寨,這更令淘金者們激情滿懷。
據柬埔寨中國商會會長高華介紹,目前在柬中國公司多集中在金邊,數目達到200多家,人數也已經突破突破千人,他們中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雇員,有個體經營者,有國家派來的,也有更多自發來創業的。主要以酒店、餐館、診所、旅館、卡拉餐廳為主。其中,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的公司、個人在柬的總投資額已近2億美金。
在我們的視線中,淘金柬埔寨,這條“鑲著金邊的淘金路”,正從金邊開始,不斷地延伸……
在金邊,當我的筆記本電腦無法啟動的時候,我立即前往老市場邊的電子商品商鋪找家華人店維修一下我不會說柬埔寨語,想同文同種的華人應該比較可靠些店員是十多年前從福建移民過來的新移民,他拆開電腦以后撥弄了會兒就說我的硬盤壞了,要我40美元換了一塊新硬盤以后電腦的確可以啟動了,可讓我沮喪的是第二天從金邊飛到曼谷以后,我的電腦屏幕又沒動靜了。這次我找到酒店邊一家模樣鮮亮、有著泰、英兩種語言標牌的維修店,泰國店員和我磕磕巴巴的用英語溝通了幾句,他打開我的電腦,把一塊電路板上的幾個地方重新焊了一下就好了。這時我不由開始懷疑金邊那個店員的舉動,于是從包里拿出自己保留的那塊“壞硬盤”讓他換上,結果筆記本仍能照常工作。
金邊那個店員是有意忽悠我嗎?我寧愿相信是因為他一知半解,的確,柬埔寨、泰國兩地的經濟和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最明顯的就是從柬埔寨邊境滿是塵土的鄉間公路進入泰國,馬上就有了平整的泊油路,街道面貌也要干凈許多。
泰國和柬埔寨都活躍著數量頗多的華人,常常以經營商業、貿易為生。不過就我的觀察而言,目前在柬埔寨的華商更為活躍,華人店鋪之多超出我的想象,舉凡旅館、電子產品、服裝貿易等不少都是華人經營。華人移民柬埔寨有著悠久的歷史,宋元以來陸續有人前來,民國時期更是出現過高潮,據說是因為當時控制柬埔寨的法國人在當地大量開辟橡膠和胡椒種植,所以比較鼓勵吸引華人移民來當工人,到1949年華人已經多達42萬,占柬埔寨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不過 1975年中國支持的極左紅色高棉掌權以后的三年,華人遭遇大劫難,經商的華人多遇到抄沒、被趕到農村強迫勞動,很多人累死、餓死、病死和被害,還有人不得不逃往泰國、越南設立的難民營。到1980年代以來柬埔寨形勢逐漸平復,華人和其他種族一樣才逐漸重新恢復生機。
這時候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港臺不少商人前來開設制衣廠,也帶來一波新移民。1990年代末更多制衣廠從中國東南沿海遷移到成本低廉的金邊周圍, 廣東、福建的合法非法移民也陸續涌入。和前往歐美、日本謀生的移民不同,到柬埔寨這樣的“窮國”的移民多數是有親朋帶路才前去,一般就是在華人制衣廠打工或者開餐館、雜貨店。相比之下,移民的成本低廉,而且柬埔寨人的飲食和中國差別不是太大,比較容易扎根生活。4 H) ^:M5 t- ~& `7 ]1 m 不過最近十年新移民的熱點是投資移民,因為中柬貿易的發展,中國國企、私企前往投資的大為增加,這也帶動了許多投資者前去當地設廠或經營酒店、診所、店鋪。其中一些人樂于入籍柬埔寨,一方面方便在當地投資,另一方面回國做生意也可以外商身份獲得一定優惠很多人還努力保持雙重國籍,在獲得柬埔寨國籍的同時還用各種方式保留自己的中國國籍。 當然,新移民也把中國人對房地產業的鐘愛帶去了。我在前往港口城市西哈努克的路上就碰上廣西的幾個商人去考察西哈努克市的房地產。他們說在柬埔寨開發地產的一大好處是不像國內有嚴格的規劃限制,買下地以后可以自行決定修建高度。其中一位還指指他邊上一位黑瘦的同行者,說他是柬埔寨政府一位大領導的親隨,請他一起去是為了“鎮場面”。如此看來這里和中國類似,做生意的一大關鍵也在于“關系”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