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wǎng)北京7月28日消息(記者馮會玲)據(jù)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高回扣”“抗生素”“可替代”,這已經(jīng)成為外資藥企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取得市場占有率的秘訣所在。有業(yè)內(nèi)人士透露,外資藥企的藥價中營銷回扣最高可達到50%。
根據(jù)了解,這些外企藥品定價定價的基準是按照產(chǎn)品的出廠價除以到岸價為基數(shù),以中國的周邊國家的比如像很泰國、馬來西亞、韓國這樣的一些國家的銷售價格作為橫向的參照,再對照企業(yè)的報表來確定相關的運營成本。
其中營銷成本當中自然就包含著20%-30%的營銷回扣,再加上推廣模式當中有專營推廣模式的費用,也可以作為基于關系戶的回扣,這樣算來最高的回扣可以高達50%。
在這些跨國藥企當中可替代品和慢性藥的回扣相對比較高,抗生素類的藥物大部分都是可替代品,這類的藥品不是專利保護已經(jīng)過期了,就是將近過期,生產(chǎn)指導比較成熟,可替代性比較強。這類藥物僅僅營銷回扣就可以高達50%,如果再加上邀請醫(yī)生出國培訓等等開銷,用來支付回扣的基金總額甚至高達70%。
而心腦血管類的慢性病藥一方面只要納入醫(yī)保的序列就可以享受國家補貼;另一方面這類患者的基數(shù)比較大,盡管回扣點數(shù)高,但是常年累月下來,藥劑回報甚至要高于腫瘤類的藥物。
比如降血脂的頭號的重磅藥物,阿托伐他汀每盒是7粒,總價是70塊錢,回扣就高達10-15塊錢左右。一個病人每月大概花消是300元,等于說每個月每一位病人支付的回扣就超過70塊錢,全年在中國銷售超過10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回扣超過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