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縣招商網訊:這十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上海舉辦世博會,中國的GDP總量從世界第六躍居世界第二;這十年,共青城市從低谷重續輝煌,龍頭鴨鴨從世界同行業的14位上升至第2位;工業企業由紡織服裝一業獨大到今天的電子電器、新能源等高新產業后來居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從2200萬到去年的5.4億元;城區面積、老百姓的收入都是翻跟斗似的提升。 這十年,既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極其重要的十年,也是共青城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十年。
2002年以來十年,這里已經發生而且終將繼續發生巨大而深遠的變化,創造更多值得我們關注的亮點。
在共青城決策者們的心中,共青城必須是一個渾身洋溢著創造激情的生命肌體的內在張力。于是,在開拓創新的理念下,共青人追求著效益的最大絕對值。城市建設市場化運作,融資渠道的多管齊下,企業的改制轉型,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把共青城這塊熱土推向了大家的視野,讓大家注目,讓大家激動。
財政收入:從2200萬元到54000萬元
2002年,共青城全區財政總收入為2200萬元。2002年以來,共青城在新的領導班子扎實苦干、負重前行,主要經濟指標每年都保持50%左右的速度增長。2012年財政總收入54000萬元,十年增長了24.5倍。十年前,共青城的財政收入因為總量太小,在全省財政收入、甚至在九江市的財政收入大盤中幾乎忽略不計。但是十年后的今天,共青城作為全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縣級行政單位,2011年其以5.4億元的財政收入已經遠離了財政總收入全省墊底的局面,2010年總量超過10個縣市區后,2011年再次把10個兄弟縣市區拋在身后。
財政收入的增長是地方經濟迅猛發展的有力佐證。近年來,共青城一方面大力扶持傳統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壯大,積極支持企業進行機制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讓傳統產業迸發出新的活力。江西共青鴨鴨集團公司近年來積極開展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使公司的主導產品“鴨鴨”羽絨服的市場占有率由2002年全國同行業第14位上升至如今的第2位。目前全區近300家服裝企業中已有“鴨鴨”、“回圓”、“深傲”3個中國馳名商標,“鴨鴨”還是中國名牌產品,共青城擁有40多個自主創新品牌,占全省自主服裝品牌的七成。由于對傳統產業的大力支持,使得這些傳統產業依然穩定地成為財政收入的中堅力量。
在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共青城還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在財政收入還不十分寬松的背景下,我市先后投資數億元用于青年創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招商引資平臺,先后引進了賽龍通信、共晶光伏、挪寶電器、錦興紡織等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產業聚集力強、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工業項目落戶,引進了廬山高爾夫球會、格蘭云天五星級大酒店、奧特萊斯等一系列服務業項目進駐共青城,為共青城的財政收入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人均住房面積:從15平方米到40平方米
經濟實力的增強,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共青人的生活。小潘是1998年分配到共青城本科大學生,經過兩年的工作生活,她和男朋友小余于2000年結婚,當時兩人新房是醫院分配的集體宿舍,不足30平方米,家里來了朋友都會很擁擠,開始還能克服點,但是后來隨著他們的兒子出生,小孩就只能和父母擠在一個房間,生活越來越不方便。隨著近幾年開發區經濟形勢逐步好轉,夫妻兩個的收入也是逐年增加,2008年底一家三口終于搬進了1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他們的新家是三室兩廳兩衛一廚的戶型。現在不僅兒子有了獨立的學習空間,連接待親朋好友住都不成問題了。
10年間,共青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宅小區近20個,新建商品房800多棟,20000多套,建筑總面積200多萬平方米。住宅建設總投資6億多元,人均住房面積由原來的15.2平方米增至40平方米,增幅達262%。讓一大批像小潘那樣的共青人實現了從過去的集體宿舍、筒子樓、鴛鴦樓到寬敞漂亮的商品房的喬遷之夢。
城鎮職工人均收入:從5111元到26000元
農民人均收入:從2115元到7700元
共青城的發展變化,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多了起來,腰包“鼓”了起來。據統計,2002年我區職工人均收入511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5元。2011年我市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6000萬元,是2002年的5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7700元,是2002年的3.6倍。
共青城實現跨越式崛起的決心不僅僅體現在數字的變化上,更在老百姓的生活變化上深刻的反映了出來。小張夫妻二人都是共青城普通的縫紉工人,2002年,夫妻倆平均每人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只有400塊左右,為了使“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過得不那么緊巴巴的,夫妻倆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的干活,每人每月也只能多拿100多塊錢。而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夫妻倆平均每人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就有3000塊了,小日子過得愜意極了。
農村硬化公路:從15到400公里
2002年以前,共青城農村只有15公里左右的硬路面,如今共青城農村硬化公路總里程到2008年底已接近400公里。行政村硬化公路通暢率達到100%,自然村通暢率達到98%以上,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群眾的出行困難,給農民致富創造了條件。
近幾年來,共青城牢記“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把建設農村公路作為民心工程和助農致富的舉措之一來抓。在財力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向上爭取一部分、財政配套一部分、社會籌措一部分、老百姓募集一部分的方法,積極籌措資金用于農村公路改造。丁村處于共青城城郊結合部,盡管離城很近,但是由于村里通往城區沒有路,過去出行難一直是該村老百姓的難題。2005年開發區多方籌措資金60萬元,幫助該村修通一條水泥路到城市主干道上,一下就改變了村里的面貌,老百姓無論到城區上班還是把農副產品送到街上賣都方便多了。記者在該村采訪時遇到村民丁財喜,他喜滋滋地告訴記者“路修好了,老百姓出行方便了,有點農副產品想拿到街上賣也方便了,小孩在廠里上班回家也方便了。02年以來我村一年一個變化,修路、改水、綠化,改廁,年年都有喜事。我和老伴兩個老人,半工半農,加上政府補助一年的收入超過1.5萬元,日子過的一點都不比城里差”。
個體工商戶:從977戶到3949戶
隨著共青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許多商機逐漸顯現出來,共青城已成為眾多商家看好的聚寶盆,是投資興業的好地方。共青城個體工商戶迅猛發展,盡管2002年個體工商戶977戶,私營企業94戶,從業人員2430人,但是在那時候老百姓經常說在共青城“開店的人比逛店的人還多”生意十分蕭條。到2012年共有個體工商戶3949戶,從業人員1.07萬人,私營企業752戶,注冊資金36億元,而且他們普遍反映生意越來越好做。民營經濟已成為財政收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拉動共青城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成為共青城經濟社會發展極具活力的增長點。(肖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