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農場概況
來源:江蘇招商網 瀏覽:次
三河農場招商網訊:三河農場位于盱城鎮東北約15公里處,西與官灘鎮,南與盱城鎮、維橋鄉,東與馬壩鎮等鄉鎮接壤。全場總面積457平方公里,耕地26667公頃。下轄4個農業管理區。有4212名職工,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5名。2003年,取得了抗擊“非典”、戰勝洪澇災害和全面推行體制改革的“三大”勝利。全場實現社會總產值20942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15083萬元,農業產值8333萬元。全場國內生產總值60011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01899萬元。比上年183989萬元增長973%。全場經營虧損4029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20萬元,達到和超出了年初制定的奮斗目標。全場經濟開始逐步走向良性循環,各項工作和社會事業都取得一定成績。
種植業一是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農場疏浚溝渠181條共160千米,開挖疏水河1條,完成土方125萬立方米,確保26667公頃耕地灌得上、排得出。二是利用土地資源。全場各農業單位普遍實施“邊際”工程,在路邊、溝邊、埂邊種植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效益達100多萬元,增加了職工收入。三是調整農業結構。小麥以生產種子為調整方向,當年生產糧食38105噸;水稻以優質粳米、工業用糧為調整方向,當年加工銷售大米21706噸。同時加快糧食生產向經濟作物的結構調整,2003年架設大棚120個,蔬菜產量80萬公斤。農場注冊的“三舒”牌系列果蔬已逐步走向大中城市,特別是有機草莓更是供不應求。四是重視科研。場農烽科研部門承擔“江蘇省蘇中片小麥品比試驗”、“江蘇省遲熟中粳品比試驗”等。引進新品種60余個,篩選出適合農場稻麥發展的一批優質接班品種。并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進行“鉀肥在水稻生產上增產效果研究”等一系列項目課題研究,為農場農業生產積累了寶貴經驗。五是深化農業體制改革,減輕職工負擔。創新農場管理體制,實現二級管理,一級核算。農業管理干部由64人精簡為40人。總場新建農業職工個人賬戶,實行微機聯網。加強對農業核算管理,積極推行“兩費自理,先交后種”的經營方式,先交錢后種田面積100%。這年,農場還收回被駐地部隊使用34年的160公頃土地,解決了部分下崗職工的生活田。同時取消農資統一供應、糧食收購價格保護、農機作業價格保護等政策,按照市場化要求運作,降低成本,減輕職工負擔。
二、三產業農場根據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的要求,狠抓二、三產業制度轉換工作,加快“國退民進”步伐。2002年至2003年,農場對已初步改制的原禽業公司、農機廠、改性塑料廠、商物公司等單位進行“二次改制”,割斷經營關系,不留“尾巴”;對原機電中心進行改組,對其下屬經營性質的工程公司、農機公司、加油站等進行公開拍賣和租賃經營;“三特”米業加入蘇墾米業集團,糧貿公司也由蘇墾米業托管。至年底,農場二、三產業國有企業改制面已達95%以上,2236名原國有企業職工順利實現轉崗或再就業。國有控股企業狠抓技術創新和節本降耗,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糧棉油加工有限公司2003年完成了剝絨車間項目改造,一年節約用電20萬度。該公司還利用廢氣回池,由過去噸料耗煤100公斤下降到85公斤,一年節約資金297萬元。該公司生產的抽短絨棉粕產品等銷售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招商引資和勞務輸出擺上議事日程。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農場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場內外職工創辦二、三產企業,提供廉價廠房、設備和土地,協助私企進行市場調研,提供各類信息和服務。農場二、三產企業及個體經營戶已達230個,僅機械工程方面的私人投資就達1600萬元以上,消化安置了70%以上的農機轉崗工人。另外,農場還與有關部門合作,全年勞務輸出11批次,輸出富余勞動力350人,常年在場外創業就業的農場職工子弟已達400多人。
社會事業農場利用國家農村電網改造政策,對電力系統進行全面改造。2003年完成一期410萬元的投資改造任務,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保證。投資改造有線電視前端設施,由原來的6套模擬頻道全部改造成數字節目,累計有線電視節目數達23套。投資改造場部路燈照明,美化環境。學校與企業實現順利剝離。農場的其他社會事業也有長足發展和進步。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