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縣招商網訊:近年來,全國各地尤其是縣鄉一級開發區,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招商引資饑不擇食,使得騙子打著投資的名義圈地屢屢得手,甚至還借圈地繼續招搖撞騙,引發了系列合同詐騙案。本期封面報道所關注的“福建詔安招商受騙”事件并非個案。
幾棟破舊的簡易房,周圍長滿了雜草,近三百畝地一片狼藉。這是福建省詔安金都工業集中區辦公室門前的一幕。
三年過去了,曾經的明星招商項目已經煙消云散,管委會這次招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還留下一個爛攤子等著收拾。
這一明星項目打著高科技環保的名號,不僅騙取了269.51畝土地,還以投資建廠為由,騙取多家公司和個人的保證金和貨款,相關金額達5100多萬元。當地警方最新查明:這場騙局的主角,號稱投資額達2998萬美元的“金福環保”公司,其實是一家沒有實質注冊資本金的空殼公司。
急于招商引來連環騙
一個10港元注冊的公司是如何騙過當地政府,拿到近300畝土地的?這是這起案件中最大的一個疑問。
2009年7月,福建詔安縣整合了金星、四都兩個鄉鎮工業園區,組建金都工業集中區。“集中區不是簡單的合并,而是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時任詔安縣委書記于南生說。
詔安位于福建南部,雖然地處廈門和汕頭兩大經濟特區中間,但詔安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福建省中下水平。
此時,對于一個成立不到一年的新開發區,招商成了重中之重。2010年,漳州市黨政代表團到香港招商。
沒想到的是:騙局由此拉開帷幕。一個叫張德才的人,以10港元注冊了一家名為“香港國際佳鑫順投資有限公司”,然后偽造了一系列材料,比如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利證書和8000萬美元的銀行到資證明等,騙取了詔安縣政府及管委會的信任。
據了解,張德才曾宣稱:金福環保是一家從事無葉片汽輪機、三元凈化器等環保科技產品生產的企業,且無葉片汽輪機是一項重大高效節能專利發明,在世界上屬首創,已于2000年9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并已申報了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專利發明優先權。
這一“華麗的企業背景”蒙蔽了急于招商引資的金都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我們進行了詳細的溝通。從投資項目來講,如果能做起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項目。”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李德昌對《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說,張德才2010年5月份來落戶,并提供了一系列材料,最終征用了269.51畝土地,并設立金福環保科技(漳州)有限公司。
在取得管委會的信任之后,張德才便開始進行系列的運作。
然而,在張德才開始下一步的運作之前,他首先需要付給管委會近1900萬元的土地款。按約定,他需要在簽訂合約之后的幾個月內交足,但是土地款卻被張德才一拖再拖,“開發區管委會也很著急,我們催促他把款交了。”李德昌說。然而到了2011年1月,張德才跟管委會承諾:在2011年2月底把所有的余款即1600多萬元打進來。記者從公安部門獲悉的一份資料顯示,從2010年5月落戶后,到協議要求的交款期限2010年12月底,他只交了250萬元土地款。直到2011年12月案發前,他也只累計交了1120萬元的土地款。
一個空殼公司是如何籌到這一千多萬元的?原來,張德才打著建設金福環保科技工廠的幌子,到處找工程隊,并許以較高回報作為誘餌,連續得手。而他正是將其中騙來的一部分資金作為土地款交給了管委會。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后續的一輪輪騙局中,當地政府也稀里糊涂地充當了幫兇。據記者了解,為了推薦項目,從而更快地帶來效益,管委會曾出面協調地方政府部門辦理了各種手續,并舉行了比較氣派的開工儀式。
“正是這些有政府出面捧場的項目,讓我們完全沒有懷疑這些騙子的真實性。”受騙的工程隊之一、福建日晟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蔡志芬告訴記者,工地就在管委會的眼皮底下,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這是一個騙局。
據介紹,這些工程隊是在看到了詔安縣發展與改革局關于該項目的立項材料、詔安國土資源局的用地預申請材料和詔安建設局的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后,才簽了合同并給予了保證金。
案發后,經當地公安機關查明,張德才先后與15家單位及個人重復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僅騙取工程保證金就達3800萬元,另外還與3家單位及個人簽訂建設購買合同,將購買來尚未付款的鋼材、水泥等價值1300余萬元的建材私下賣掉,據為己有。目前,詔安縣公安局已經完成偵查,并將案件移交到了當地檢察院。
招商騙局屢屢出現
張德才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專盯政府招商的騙子。
另一個張德才的行騙手法在漳州市漳浦縣舊鎮工業園重新上演,只是換了個馬甲。名為“漳州佳鑫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這次對外稱總投資更大達6.5億元,而圈地的規模也更大。
不僅在漳州,在福建南平某縣,也存在三起類似案例,涉案金額都在千萬元以上。由于有的項目是打著聯合投資的旗號,因此一些保證金已難以追回。
“這些項目都是領導引進的,為了面子和政績往往都壓住不往外說。”一位當地熟悉情況的人士告訴記者。
2011年9月,江西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對外發布了一個案例。一個姓周的人與江西某市一開發區管委會簽訂投資意向協議,謊稱準備投資兩億元建設高科技微晶陶瓷生產基地,并與他人簽訂微晶陶瓷生產基地“土方”工程承包協議,騙取定金180余萬元。
福建詔安縣辦理該案的民警稱,張德才這起合同詐騙案十分典型,以真實存在的工程建設為誘餌,具有欺騙性,與多家承建商簽訂施工合同,又十分具有隱蔽性。民警同時也指出,這家公司的注冊資金只有10港元,受害人只要多留個心眼,查下這家公司的注冊資金就不會上當受騙。
“政府管委會都能蒙住,我們還怎么去識別?”蔡志芬則不這樣認為。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表示,很多地方政府都沒有轉變思維,還是用老一套投資拉動GDP。喜歡大項目,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輕信所謂的大項目,最終沒有產生實際效益,卻浪費了大量資源,這些教訓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