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斐拉·薩頓,尼古拉斯·布魯姆,約翰·范萊寧
在MBA課堂上,學生們得到的信息是:企業無法依靠高質量的內部管理獲得成功,因為這太容易復制。基礎管理是每家企業都要做的工作,把它做到極致,并不能直接幫助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獲得可持續優勢。按這種看法,企業必須確立獨特的戰略定位,做競爭對手不做的事情。高管應該聚焦于此,并把具體日常管理和計劃執行交給中低層管理者。
在1996年發表于《哈佛商業評論》的重要文章《什么是戰略?》(“What Is Strategy?”)中,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闡述了戰略和運行有效性(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區別。這篇文章對戰略和戰略家重要性的分析深具價值和影響力。但與波特不同,我們的研究顯示,高質量基礎管理非常重要,而且難以復制。
數據已充分表明,核心管理工作并非輕易能做好。像目標制定、人才培養這類基本任務,不同企業的完成質量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這種差異很重要:擁有完善管理流程的企業,生產效率、盈利能力、增長、壽命等關鍵指標優勢明顯。此外,這些企業在管理流程和業績方面的優勢具備可持續性,表明高質量基礎管理并不容易復制。
沒人說過基礎管理不重要。但我們相信,基礎管理應被視為企業戰略的關鍵補充,其重要性現在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如果企業管理基本功沒達標,無論戰略多么杰出也是徒勞。而如果企業的基礎管理很扎實,就能夠以此為依托構建更復雜的能力,如數據分析、循證決策、跨部門合作等,在高度不確定、動蕩的行業中取得成功砝碼。
打造高質量基礎管理,企業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無論經營情況好壞,都堅持投入充分資源進行人才管理和流程改進。我們認為,對高質量基礎管理的投入,將成為企業重要的競爭壁壘。
在本文中,我們將首先總結研究成果,然后討論影響高管投入足夠資源改進管理實踐的障礙。我們將證明,這種投資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等人提出,全球已進入生產率低速增長的“新常態”。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升級管理資源,可能是走出績效困境的最佳方法。
基礎管理貢獻巨大價值
關于核心管理流程對企業表現的影響,20世紀的研究者有很多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