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鄉招商網訊:滁州市南譙區花山鄉,位于滁州市西南郊區,風景秀麗的AAAA級國家森林公園瑯玡山腳下,鄉政府駐地離滁州市僅12公里。境內四周群山環繞,中間低山起伏,因形似蓮花,故名花山。據清光緒《滁州志》記載:花山巑岏突兀,有如列萼。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錦”。 花山鄉全鄉總面積103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83個村民組。人口11637人,耕地面積19086畝,森林面積5.6萬畝,可養水面4200畝,總蓄水量1200萬方。居民以漢族為主,有少量回族、滿族、布依族、壯族等。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玉米、花生、甘薯等。
全鄉轄6村100個村民組,鄉人民政府駐地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9.6℃,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鄉國土面積187.6平方公里,有耕地21萬畝,周邊與牛場、碗廠、杉樹及彝良縣樹林毗鄰。植被覆蓋率達36.7%,有天然保護林98641畝,其中袁家灣林區有觀賞價值較高的“世界植物活化石”珙桐;野生藥材繁多,有野生名貴藥材天麻、黃蓮、三七等;有“筍中之王”和筍中之冠”的竹筍和方竹筍;有含量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據有關地質資料介紹鉛鋅、硫化鋅、氧化鋅、硫化鐵、銅礦等礦藏貯量達700萬噸,煤貯量達24億噸。
花山鄉境內林業、畜牧業、礦產和旅游資源豐富,綠色、環保食品聞名遐邇:林業:全鄉有林面積1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6%,市級袁家灣珙桐自然保護區絕大部分面積在其境內。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花山還盛產天麻、云木香、野三七、黃蓮、當歸等野生中藥材,更有香菌、木耳、筇竹等營養價值較高的土特產品,其中筇竹筍年產量達600噸以上,是全縣最大的竹筍產區,發展潛力較大;畜牧業;花山有天然草場4萬余畝,人工草場1.5萬畝。花山黑山羊頗受青睞,每年都有大量銷往四川等地。 全鄉經濟以種養殖業為主,為增加農民收入,花山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一手抓糧林畜壯大區域經濟,一手引進外商開發礦業資源及煤資源,提出了依靠科技調整結構,走特色經濟強鄉的經濟發展思路。
花山鄉山場面積大,竹木資源尤為豐富,擁有皖東最大的毛竹園,木材蓄積量為9.6萬方;擁有豐富的安山巖、火山灰、石灰石等礦產資源;水利條件優越,小(1)、小(2)型水庫19座,蓄水量萬方以上的當家塘壩100面。土特產主要有竹器、茶葉、滁菊、板栗、桃、杏、金針菜、香菇等。境內文物古跡,旅游景點較多,主要景點有彩云洞、紅花湖、疊翠園、仙人洞等(其中彩云洞為天然溶洞,洞內石筍、石花比比皆是,千奇百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又一重大舉措,為了認真落實這一農業農村優惠政策,堅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政府主導、群眾自籌為主的方式,借縣委、縣政府2006年在全縣范圍內開展40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工作之機,結合實際,整合現有資源,通過點的建設,到線的輻射,帶動面的發展,目前,已改善了68戶住房,飲水、道路、衛生等公共設施建設正在進行中,新農村建設一派生機。 花山鄉把大面安居工程、易地搬遷工程、集鎮建設等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為契機,整合現有資源,在集鎮共實施大面安居48戶,“整村推進”的茅草房改造20戶,現安居房建設主體工程已基本結束,集鎮建設規模擴大,市場秩序良好,功能逐步健全,集鎮面貌煥然一新